您的位置 : 幽兰书屋 > 现代言情 > 异乡花开_精选章节

更新时间:2025-06-11 17:53:09

精选章节

第一章 沙漠绿洲的邂逅

中东的太阳像一团燃烧的火球悬挂在湛蓝的天空中,炙烤着这片广袤的沙漠。李真抬手擦了擦额头上不断渗出的汗珠,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浅蓝色工作服,在后背留下一片深色的痕迹。

他眯起眼睛,望向远处那片绿油油的试验田。这片由中国投资兴建的科技农场坐落在沙漠边缘,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无边的黄沙之中。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,他没想到自己会被派到这个遥远的国度,负责新型抗旱作物的培育工作。

“又是个四十度以上的高温天。”李真自言自语道,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,记录下当天的气温和湿度数据。他的字迹工整有力,一如他严谨的工作态度。

农场的生活简单而充实。每天早上六点起床,七点准时到试验田开始工作,中午在食堂匆匆解决午餐,下午继续在烈日下记录作物生长数据,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到宿舍。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三个月。

“李,这个数据你看一下。”一个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,带着些许当地口音却说着流利的中文。

李真转身,看见吉安娜正拿着一叠资料向他走来。阳光透过她浅棕色的发丝,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。她穿着农场统一发放的浅蓝色工作服,却掩饰不住姣好的身材。这是他们农场的当地技术员。

“谢谢。”李真接过资料,手指不经意间碰到了吉安娜的指尖,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吉安娜的手指修长而温暖,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,涂着淡淡的裸色指甲油。

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。在此之前,李真只是偶尔在食堂见过这个总是安静吃饭的姑娘,而吉安娜也只知道农场来了个中国专家,整天泡在试验田里,连吃饭都常常错过时间。

“你的中文说得不错。”李真翻看着资料,随口说道。资料上是最近一周的土壤湿度检测结果,吉安娜的记录清晰详细,甚至比他预期的还要专业。

吉安娜脸上浮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:“我在是在补习班里学的,不过只会简单的对话。”她顿了顿,鼓起勇气问道:“李,你能教我更多中文吗?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。”

李真抬起头,对上吉安娜那双琥珀色的眼睛,心跳突然加快了一拍。她的眼睛在阳光下呈现出蜂蜜般的色泽,睫毛又长又密,像两把小扇子。他点点头:“当然可以,我们可以互相学习。”

就这样,两颗年轻的心在异国他乡的农场里慢慢靠近。李真教吉安娜中文,吉安娜则带李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。他们一起在试验田里记录数据,一起在食堂分享各自国家的美食,一起在傍晚的沙漠边缘看落日余晖。

吉安娜学中文的速度惊人。不到一个月,她已经能用简单的中文进行日常交流。她最喜欢听李真讲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,尤其是关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习俗。

“所以,你们会在春节吃饺子,象征财富;在中秋节吃月饼,象征团圆?”吉安娜眨着眼睛问道,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。

“没错。”李真笑着点头,“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,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、放鞭炮,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。”

“听起来真温暖。”吉安娜轻声说,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向往,“我们这里虽然也有家庭聚会,但不像中国那么有仪式感。”

三个月后的一个傍晚,沙漠的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绚丽的橘红色。李真和吉安娜像往常一样坐在农场边缘的沙丘上,看着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。

“吉安娜,”李真突然开口,声音有些颤抖,“我有话想对你说。”

吉安娜转过头,发现李真的表情异常认真。她的心跳突然加速:“什么话?”

李真深吸一口气,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。打开盒子,里面是一条精致的银质手链,吊坠是一片小小的四叶草。

“这三个月来,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特别。”李真直视着吉安娜的眼睛,“我想我是爱上你了。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?”

吉安娜的脸瞬间红得像天边的晚霞。她低下头,长长的睫毛在脸颊上投下阴影:“我...我也很喜欢你,李。但是...”

“但是什么?”李真紧张地问。

“我的父母...他们可能不会同意我和外国人交往。”吉安娜的声音越来越小,“尤其是中国那么远...”

李真轻轻握住吉安娜的手:“我们可以一起面对。如果你愿意给我机会,我会用行动证明我的真心。”

吉安娜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她点点头,伸出左手:“我愿意试试。”

李真小心翼翼地为她戴上手链,然后在她的手背上轻轻一吻。吉安娜羞涩地笑了,这是李真见过最美的笑容。

第二章 跨越文化的爱情

恋情公开后,农场里的同事们反应各异。中国同事大多表示祝福,而当地同事则投来好奇或不解的目光。最让吉安娜担心的是父母的反应。

“我爸妈很传统,”一天午休时,吉安娜忧心忡忡地对李真说,“他们希望我嫁给本地人,最好是我们部族的。”

李真握住她的手:“我们可以慢慢来。先让他们了解我,了解中国,也许他们的想法会改变。”

机会很快就来了。农场要举办年度成果展示会,邀请员工家属参观。吉安娜鼓起勇气,邀请父母来参加。

“那个中国小伙子就是你常提起的?”吉安娜的父亲阿里皱着眉头问,他身材高大,留着整齐的灰白胡子,是当地有名的农业专家。

“是的,爸爸。他是作物培育方面的专家,非常优秀。”吉安娜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。

展示会当天,李真穿着正式的浅色西装,紧张地等待着吉安娜父母的到来。当看到吉安娜挽着一位威严长者的手臂走进展厅时,他的后背立刻冒出一层冷汗。

“叔叔阿姨好,欢迎来到科技农场。”李真用刚学会的当地语言问候,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。

阿里上下打量着这个中国年轻人,目光锐利如鹰。李真挺直腰背,强迫自己保持镇定。

“听说你负责抗旱作物的研究?”阿里突然用英语问道。

“是的,先生。”李真切换成流利的英语回答,“我们正在培育一种新型耐旱小麦,能够在减少30%用水量的情况下保持产量。”

阿里挑了挑眉,显然对这个回答感到意外。接下来的参观中,李真专业而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,不时回答阿里提出的技术问题。渐渐地,老人严肃的表情有所缓和。

午餐时,吉安娜的母亲法蒂玛——一位端庄的中年妇女,悄悄对女儿说:“这个中国男孩很有礼貌,而且确实很专业。”

吉安娜松了口气,向不远处的李真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。

然而,当吉安娜告诉父母她和李真正在交往时,家里的气氛立刻变了。

“绝对不行!”阿里拍桌而起,“他迟早要回中国的,你难道要跟着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吗?”

“中国和我们的文化差异太大了,你会不习惯的。”法蒂玛忧心忡忡地补充道,“而且语言、饮食、生活习惯...你想过这些吗?”

吉安娜咬着嘴唇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:“可是我爱他,爸爸妈妈,请给我们一个机会。”

接下来的几周,家里的气氛异常紧张。阿里禁止吉安娜带李真回家,甚至威胁要让她辞去农场的工作。吉安娜每天以泪洗面,李真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

“也许我该亲自去和你父母谈谈。”一天晚上,李真对吉安娜说。

“现在不是好时机,爸爸正在气头上。”吉安娜摇摇头。

“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”李真坚定地说,“我不能看着你为难。如果他们了解我的诚意,也许态度会改变。”

在吉安娜的默许下,李真决定登门拜访。他特意请了假,换上最正式的西装,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——一套中国茶具、一盒顶级西湖龙井和一条真丝围巾,来到了吉安娜家。

开门的是法蒂玛。看到门外的李真,她明显愣了一下,但还是礼貌地请他进屋。

阿里坐在客厅的主位上,面色阴沉。李真深深鞠了一躬,用刚学会的当地问候语问好,然后切换成英语:

“叔叔阿姨,我知道你们担心吉安娜跟着我会受苦。我向你们保证,我会用我的一生来爱护她、照顾她。中国有句古话:'爱屋及乌',意思是爱一个人就会爱她的一切,包括她的家人和文化。”

阿里冷哼一声:“漂亮话谁都会说。”

李真不慌不忙地继续说:“如果你们同意,我想邀请你们去中国看看我的家乡,了解那里的生活。我的父母也非常期待能见到你们。”

法蒂玛的眼睛亮了一下:“你的父母知道吉安娜?”

“当然,”李真微笑着拿出手机,展示他与父母的视频通话记录,“他们很喜欢吉安娜,说她是美丽善良的姑娘。”

这次谈话虽然没有立刻改变阿里夫妇的态度,但至少打开了沟通的大门。随后的几个月里,李真经常拜访吉安娜家,有时带些中国小点心,有时帮忙修理家中的电器。他耐心地回答阿里关于中国的问题,从经济发展到教育制度,从医疗体系到社会保障。

渐渐地,阿里对这个中国年轻人的印象开始改变。他发现李真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尊重长辈,做事踏实可靠。最重要的是,他看得出李真真心爱着吉安娜。

转折点出现在斋月期间。李真虽然不是穆斯林,但他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,白天不进食不饮水,晚上还主动帮助准备开斋饭。一天晚上,阿里突然问他:

“如果你和吉安娜结婚,你会尊重她的宗教信仰吗?”

李真认真思考后回答:“吉安娜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。如果她愿意保持原有信仰,我会完全尊重;如果她愿意了解中国文化,我也会分享。在我看来,爱是互相尊重和理解,不是改变对方。”

这个回答打动了阿里。第二天,他把吉安娜叫到书房:“我和你妈妈商量过了...如果那个中国小伙子真的像他说的那样爱你,我们不会反对你们在一起。”

吉安娜喜极而泣,冲出门去告诉李真这个好消息。

第三章 中国乡村的新生活

婚礼按照当地传统举行,热闹而隆重。李真的父母专程从中国赶来参加,虽然语言不通,但通过笑容和手势交流,两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。

婚后不久,李真的工作调动获批,他们决定一起回中国生活。临行前夜,法蒂玛抱着女儿哭成了泪人:“我的宝贝,那么远的地方,你要是想家了怎么办?”

吉安娜强忍泪水安慰母亲:“妈妈,现在交通这么方便,我们可以经常视频,而且等我们安顿好了,就接你们去中国玩。”

就这样,吉安娜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乡的不舍,跟随丈夫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。

飞机降落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时,吉安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现代化的航站楼、川流不息的人群、随处可见的中文标识,一切都与她想象中“神秘东方”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
“欢迎来到中国,欢迎回家。”李真握着妻子的手,轻声说道。

他们先是在郑州市区住了几天,李真带着吉安娜游览了二七纪念塔、黄河风景区等景点,品尝了烩面、胡辣汤等当地美食。吉安娜对一切都充满好奇,不停地用手机拍照记录,发给远在家乡的父母。

“中国的城市比我想象的发达多了!”吉安娜惊叹道,“这些高楼大厦,还有地铁系统,简直比我们首都还要现代化!”

李真笑着解释:“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,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。不过我们要去的地方可能没这么繁华。”

一周后,他们启程前往李真的老家——位于河南某乡镇的李家村。车子驶离高速公路,转入乡间小道时,吉安娜惊讶地发现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,远处点缀着几栋红砖小楼。

“这就是你的家乡?”吉安娜睁大眼睛问道。

李真笑着点头:“是啊,我家就在前面那个村子里。我们这里主要种蔬菜,我家也有个大棚基地。”

车子在一栋两层小楼前停下,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。李真的父母、亲戚、邻居们都出来迎接这位“外国媳妇”。吉安娜一下车,就被热情的问候声包围了,虽然她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,但从笑容中感受到了善意。尤其是一位身穿正装,很有气质的老太太迎上前来,亲切地握住吉安娜的手。

“这是姑妈。”李真介绍道。吉安娜学着电视里看到的中国礼仪,微微鞠躬:“姑妈好。”

姑妈笑得合不拢嘴,拉着吉安娜的手上下打量:“哎哟,这闺女长得真俊!”她转头对侄子说,“李真啊,你可得好好对人家。”

就这样,吉安娜开始了在中国农村的新生活。起初的日子并不容易,语言是最大的障碍。虽然她在农场学过一些中文,但当地浓重的方言口音和快语速让她常常一头雾水。李真白天要去县里的农业局上班,吉安娜就跟着婆婆学习家务和中文。

每天清晨,吉安娜都会跟着婆婆去蔬菜大棚。李家有三个大棚,种植的各种果蔬品种齐全。婆婆一边干活,一边教吉安娜各种蔬菜的名称和生长习性。

“这叫'番茄',我们这儿都这么叫。”婆婆指着一排红彤彤的果实说,“那边是'黄瓜',得勤浇水;'辣椒'最怕涝...”

吉安娜学得很快,不出一个月,就能准确分辨不同品种的西红柿,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,什么时候该通风。

“这闺女聪明着呢!”婆婆逢人就夸,“比我家李真小时候学得快多了。”

吉安娜的勤奋和好学赢得了全家人的喜爱。她不仅很快掌握了基本的中文对话,还学会了使用农具、操作灌溉设备,甚至能独自完成一些简单的农活。村里的妇女们常常聚在一起议论:“李家那个外国媳妇真能干,一点都不娇气。”

然而文化差异还是闹出了笑话。有一天,吉安娜在家打扫卫生时,发现婆婆衣柜深处藏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子。出于好奇,她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件大红绣牡丹的旗袍,一双红色绣花鞋,还有一朵绸布大红花。

“好漂亮!”吉安娜惊叹道。她以为这是婆婆珍藏的传统服饰,便兴冲冲地穿戴起来。旗袍很合身,绣花鞋也刚好合适。吉安娜对着镜子转了一圈,觉得自己像个中国古典美人。她想起电视里看到的场景,又找来两根红蜡烛点上,坐在床边等丈夫下班,想给他一个惊喜。

晚上七点,李真推开家门,看到烛光中穿着大红嫁衣的妻子,差点吓得魂飞魄散,直接坐地下了。

“天哪!你怎么穿这个!”他声音都变了调。

吉安娜一脸茫然:“怎么了?不好看吗?”

李真赶紧吹灭蜡烛,拉着吉安娜的手解释:“这是寿衣啊!是给去世的人穿的!是老奶奶准备百年后用的!”

吉安娜这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忌讳,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。她手忙脚乱地脱下衣服,连连道歉:“对不起,我不知道...我真的不知道...”

婆婆听到动静赶来,了解情况后却没有生气,反而哈哈大笑:“傻闺女,这是误会!不怪你,怪我们没跟你说清楚。”她拍拍吉安娜的肩膀,“你喜欢旗袍是吧?赶明儿妈带你去县里扯块好料子,给你做一身新的!”

这件乌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,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但谁也没有嘲笑吉安娜,反而觉得这个外国媳妇天真可爱。没过多久,婆婆真的带吉安娜去县里定制了一套湖蓝色的古香缎旗袍,吉安娜爱不释手,逢年过节都要穿上。

第四章 意外的邀请

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末午后,蝉鸣声此起彼伏。吉安娜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洗好的床单,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,在她浅褐色的皮肤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刚从中东嫁到小镇时,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如此适应这里的生活。

“吉安娜!”婆婆的声音从厨房传来,“姑母来了,快进来帮忙倒茶。”

吉安娜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快步走进堂屋。只见一位老太太正坐在八仙桌旁,手里不停地摇着蒲扇。这位六十出头的退休教师是丈夫李真的姑母,也是镇上德高望重的小学校长。

“姑母好。”吉安娜用带着口音的中文问候道,动作麻利地沏了一杯茉莉花茶。

李校长接过茶杯,却只是叹了口气:“唉,这日子没法过了。”

婆婆放下手里的针线活:“大姐,又为学校的事发愁?”

“可不是嘛!”李校长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太阳穴,“小张老师昨天也递了辞职信,说是要去深圳发展。这都第三个了!现在全校六个年级,就剩老张一个英语老师撑着。”

吉安娜安静地站在一旁,虽然有些词汇听不太懂,但从姑母紧锁的眉头和急促的语气中,她能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“县里师范的毕业生都往大城市跑,尤其是学英语的,”李校长继续抱怨道,“人家宁愿在大公司当前台,也不愿意回乡镇教书。一个月四千出头的工资,连房子都买不起!”

李真从里屋走出来,给姑母添了杯茶:“现在年轻人都这样,谁不想多挣点钱。”

吉安娜悄悄拉了拉丈夫的衣角:“学校很缺英语老师?”

“是啊,”李真压低声音,“乡镇条件差,工资低,留不住人。老张老师都六十五了,身体也吃不消。”

就在这时,李校长突然注意到吉安娜正在看的电视——屏幕上正播放着英文字幕版的《甄嬛传》。老人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。

“哎呀!我怎么没想到!”李校长激动地拍了下大腿,“吉安娜不就是现成的英语老师吗?她们国家的官方语言就是英语啊!”

堂屋里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吉安娜身上。她下意识后退了半步,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。

“我...我在大学是学农业技术的,”吉安娜结结巴巴地解释,“我没学过教育啊……”

“那也比我们强啊!”李校长已经站起身,热切地拉住吉安娜的手,“孩子,你愿意来学校试试吗?先从一年级教起,有老教师带着你。”

吉安娜求助地看向丈夫。李真沉思片刻,轻轻点头:“你可以试试看,就当帮姑母一个忙。”

婆婆也走过来,温暖的手掌覆在吉安娜的手背上:“闺女,别怕。咱们乡下孩子淳朴,不会为难你的。”

在全家人的鼓励下,吉安娜终于点了点头。这个决定,将彻底改变她在这个异国他乡的人生轨迹。

第五章 初为人师

第二天清晨,吉安娜特意换上了最正式的一件藏青色连衣裙,戴上一件浅紫色的印花头巾。李校长亲自来接她,两人坐着三轮车,穿过晨雾笼罩的乡间小路。

乡镇中心小学比吉安娜想象中要简陋许多。斑驳的围墙,坑洼的操场,教室里老旧的木质课桌椅都磨出了包浆。但让她惊讶的是,校园里种满了向日葵,金灿灿的花朵迎着朝阳绽放,给这个朴素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气。

“张老师!”李校长朝教学楼方向喊道,“新老师来了!”

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二楼探出头来。阳光在他的老花镜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,衬得那张布满皱纹的脸格外慈祥。

“来啦来啦!”老人中气十足地回应,不一会儿就出现在楼梯口。他走路有些蹒跚,但精神矍铄,白衬衫的领口洗得发白,却熨烫得一丝不苟。

“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吉安娜,”李校长介绍道,“从今天起跟着你学教书。”

张老师笑呵呵地打量着吉安娜:“好姑娘,欢迎你啊!我教你几天,你就能上手了。一年级英语简单得很,就是教教字母、单词。”

吉安娜紧张地绞着手指:“我...我的中文不太好...”

“怕什么!”张老师爽朗地笑道,“我教了四十年书,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?走,先去办公室。”

办公室比吉安娜想象中要拥挤。六张办公桌拼在一起,桌上堆满了作业本和教具。张老师的座位在最里面,墙上贴满了学生送的手工贺卡。

“坐这儿。”张老师拖来一把椅子,“今天你先听我讲课,明天再试着教同样的内容。”

上课铃响起时,吉安娜跟着张老师走进一年级二班的教室。三十多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,有几个孩子甚至站了起来,想看得更清楚些。

“同学们安静!”张老师拍了拍手,“今天我们班来了位新老师,大家欢迎!”

孩子们参差不齐地喊着“老师好”,有几个胆大的已经开始窃窃私语:“老师是外国人吗?”“她的眼睛真漂亮,像艾尔莎!”“皮肤颜色跟咱们不一样...”

吉安娜的脸颊发烫,手心沁出了汗珠。张老师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,然后开始上课。

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字母A到E...”张老师的声音洪亮而富有节奏感,他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字母形状的饼干,“读对了的同学可以吃哦!”

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,争先恐后地举手。吉安娜惊讶地发现,张老师几乎记得每个学生的名字,知道谁擅长什么,谁需要特别鼓励。当一个小女孩因为读错字母而沮丧时,张老师蹲下身,轻声细语地安慰她,直到她破涕为笑。

下课铃响起时,吉安娜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屏着呼吸。她从未想过,教书原来是这么复杂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。

“怎么样?”回到办公室后,张老师问道。

吉安娜诚实地回答:“比我想象的难多了...您是怎么记住所有学生名字的?”

张老师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:“这是我三十年的教学日记。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记在这里。”他翻开泛黄的纸页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观察记录,“教书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要了解每个孩子。”

那天晚上,吉安娜辗转难眠。她反复回忆张老师上课的每个细节,那些看似随意的互动背后,是几十年积累的教学智慧。窗外,一轮明月挂在梧桐树梢,洒下清冷的光辉。吉安娜突然意识到,这或许是她融入这个新家园的最好方式。

第六章 成长的阵痛

第二天清晨,吉安娜比平时早起了一个小时。她反复练习着要教的内容,甚至对着镜子调整自己的表情和手势。李真睡眼惺忪地走进厨房时,发现妻子正用手机录下自己讲课的声音。

“这么认真?”李真笑着从背后环住她。

吉安娜转过身,眼睛亮晶晶的:“我想做得更好些。那些孩子...他们值得一个好老师。”

当吉安娜第一次独自站在一年级一班的讲台上时,双腿不自觉地发抖。三十多个孩子安静地注视着她,等待这个“外国老师”开口。

“同...同学们好,”吉安娜努力控制着自己发颤的声音,“今天我们学习字母...”

她按照准备好的教案开始讲课,却发现现实与计划相去甚远。当她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解释"apple"这个词时,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:“老师,你说的是'啊噗'还是'挨剖'啊?”

全班哄堂大笑。吉安娜的脸瞬间涨得通红,准备好的教学节奏完全被打乱了。更糟的是,当她试图解释时,发现自己的中文词汇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孩子们的提问。

就在她手足无措时,教室后门被轻轻推开。张老师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,站在最后一排对她点头示意。

“同学们,”张老师温和地开口,“吉安娜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我们英语,我们应该怎么做?”

孩子们安静下来,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:“要...要尊重老师。”

“对极了!”张老师走到讲台边,“而且,你们知道吗?吉安娜老师的中文说得比你们的英语好多了!”

孩子们又笑了起来,但这次是善意的。在张老师的帮助下,吉安娜重新找回了节奏。下课时,几个孩子围着她问东问西:“老师,你们国家的小朋友也学英语吗?”“老师,你会写中国字吗?”

回家的路上,吉安娜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。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书。

“别灰心,”张老师安慰她,“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开始。我第一年教书时,紧张得把墨水打翻在校长的新西装上呢!”

这个小小的糗事让吉安娜破涕为笑。她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,不辜负张老师和孩子们的期待。

从那天起,吉安娜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她每天跟着张老师听课,然后自己尝试教学;晚上回家后,她开始系统学习小学语文课本,从拼音开始补基础;她还请李真帮她纠正发音,经常练到深夜。

最让吉安娜感动的是学生们的纯真。当她因为发音不准而懊恼时,会有孩子安慰她:“老师,我们喜欢听你这样说话,像唱歌一样!”当她感冒嗓子哑了,第二天讲台上就会出现不知谁放的润喉糖。这些小小的温暖,成了吉安娜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。

第七章 绽放的向日葵

半年后的一个春日清晨,吉安娜像往常一样走进三年级二班的教室。与半年前不同的是,现在的她步伐稳健,声音清亮,中文已经流利得几乎听不出外国口音。

"Good morning, class!"她微笑着问候道。

"Good morning, Ms. Jana!"孩子们整齐地回应。

今天的课程内容是“我的家庭”。吉安娜准备了一套精美的单词卡片,上面有家庭成员的照片和英文单词。

"Now, who can tell me..."吉安娜的话突然停住了。教室最后一排,坐着一个陌生的面孔——县教育局的王主任正拿着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着什么。

吉安娜的心跳漏了一拍,但她很快镇定下来,继续上课。她引导孩子们用新学的单词造句,组织小组对话,甚至还穿插了一个关于中东家庭习俗的小故事。整堂课生动活泼,孩子们参与度极高。

下课后,王主任走上前来:“吉安娜老师,久仰大名。您的课非常精彩!”

原来,吉安娜的教学成果早已在镇上小有名气。她所教的班级英语成绩显著提高,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。更难得的是,她将中东文化融入教学,开阔了乡村孩子们的视野。

“县里正在评选'最美乡村教师',”王主任说,“我们想推荐您参加。”

吉安娜惊讶地睁大眼睛:“我...我还不是正式教师...”

“这正是我想跟您谈的,”王主任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,“县教育局特批您参加师范进修班,结业后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。”

这个消息像春雷一般在吉安娜心中炸响。她颤抖着接过文件,眼前浮现出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:张老师耐心的指导,孩子们纯真的笑脸,丈夫和婆婆无条件的支持...

“我愿意!”吉安娜几乎是脱口而出。

进修的日子比想象中更加辛苦。吉安娜每周要去县里上三天课,其余时间还要回学校教书。师范课程包括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教学法等专业知识,对中文水平要求很高。吉安娜常常学习到凌晨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。

但付出终有回报。一年后,吉安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考核。当她从王主任手中接过那张烫金的教师资格证时,泪水模糊了视线。这张证书不仅意味着职业认可,更是对她这些年努力融入中国生活的肯定。

第八章 家的方向

在吉安娜获得教师资格的第二年,乡镇中心小学新建了一栋教学楼。落成典礼上,吉安娜被推选为教师代表发言。

站在崭新的讲台上,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——白发苍苍的张老师,笑容满面的李校长,骄傲的婆婆,还有眼中含泪的李真...吉安娜的心被幸福填得满满的。

“五年前,我从中东来到中国时,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教师...”吉安娜的声音轻柔而坚定,“是这片土地接纳了我,是你们给了我成长的机会...”

典礼结束后,吉安娜独自来到校园的向日葵花田。金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就像她那些可爱的学生们。她想起第一天来学校时的忐忑,想起教学中的挫折与成长,想起孩子们送给她的每一幅画、每一颗糖...

“我就知道你在这儿。”李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他手里拿着两罐啤酒,笑着在她身边坐下。

吉安娜接过啤酒,轻轻靠在丈夫肩头:“时间过得真快,是不是?”

“是啊,”李真望着远处的夕阳,“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?中东那个农场里,你正在教工人们用新灌溉系统。”

吉安娜笑了:“那时候我可想不到,有一天会在中国当老师。”

“后悔吗?”李真轻声问。

吉安娜摇摇头,目光扫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:“这里就是我的家。”

夜幕降临,繁星点点。校园里传来孩子们排练六一节目的歌声,清脆稚嫩的声音在夜风中飘荡。吉安娜想起家乡的一句谚语:人生最美的风景,往往在未曾预料的转角处。

而她,在这个中国北方的小镇上,找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意外。

李真悄悄看了微信一眼,关上手机,望着吉安娜温柔的笑着,他没有告诉吉安娜,自己马上要给她一个惊喜,那就是——吉安娜的爸爸妈妈也要来中国,一起参加吉安娜主持的六一晚会。

相信那一天一定很热闹!

  • 《半簪青丝缠玉笏》全章阅读
  • 《全家骗我做开颅手术,让妹妹替上清华》无广告全文
  • 《自主招生面试当天,我任由同学们去爬即将雪崩的珠峰》全文爆款
  • 《高考堂妹编造我偷换她成绩后,母女二人双双高考》完整作品
  • 乔言心傅羡之凌依依火爆无弹窗
  • 《阳痿男友99次出轨魅魔女粉丝,我闪婚他养父!》后续全文
  • 《大学报到前,弟弟撕了我的通知书逼我嫁人》TXT下载
  • 《确诊艾滋后,我乐了实习生却急了》全章阅读
  • 网友评论

    还可以输入 200